/ A* M1 _8 q4 a $ N8 I9 ^' E% T9 P+ V; j1 C4 L) l+ S# T+ O/ w
部分报社发布(致2001—2009年全国肾病透析患者的函)公告截图 O+ E. l( e2 K
. R* q5 ^3 J/ B4 q5 J- J
包括央媒在内的众多政府网站对此进行了追踪式分析报道(链接《药企“假药”风波16年:司法与监管的博弈困局》)。从公开的信息看,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制假规模最大、手段最恶劣和受害人数最多的一起制售假药犯罪,难怪社会舆论一片哗然。细思极恐。本文不再重复相关报道分析内容,而是提示一个更为关键但却少有人关注的后果:该案中的判决触碰到一个法官自己都没有意识到、无法面对更无法承担的底线---不仅对国家关于药品管理立法和党中央“零容忍”政策进行了公然践踏,更暗含着对中华民族文化法则的深度侵蚀,它将对正在进行中的民族复兴工程制造出深刻的文化伤害。 a: K- N9 u* |% ^/ o 1 Q( `6 w/ }6 u6 p6 Y5 h$ d3 P5 z- E' a; ]7 f3 G" \& c
, t" c w0 w& F; w 《药企“假药”风波16年:司法与监管的博弈困局》部分报道3 C2 G8 W( {; A4 B, {% {
: b. O6 j- j- K# P 根据公告和报道(内容肯定经过了媒体法务部的证据审查核实)可以确定以下基本事实:1、的确存在2400万支假药针剂用于150余万肾病透析患者的事实,该制售假药行为已得到国家药品最高监管机构的认定;2、最高人民法院以“(2017)最高法民再130号”(以下简称“再130号”)判决书确认该“制售假药”行为“合法”;3、制售假药人员顾某不仅以“再130号”判决为由“成功”逃脱刑法制裁,甚至还以此获得了超十亿元的额外收益。显然,案件的核心(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)是第二个事实即最高院的“再130号”判决。) Q2 I$ M# t2 [ {6 X